舞台上长调悠扬,沙场里骏马驰骋、呼麦荡漾……既有金戈铁马的雄浑,又有一人一马的温情;既有忠肝义胆的赤诚,也有盛装舞步的风趣。观众被宏大的场面、神奇的故事、演员精湛的表演所震撼,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连日来,我国首创大型马文化实景剧《千古马颂》在锡林浩特震撼上演。剧目以蒙古族民间流传的有关马的寓言和传奇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综合运用蒙古族歌、舞、音乐、杂技等艺术元素,融合现代声光电以及视觉影像等表现手段,在“天”、“地”、“人”、“马”的寓意逻辑架构下,生动讲述了“天降神驹”、“人马情缘”、“马背家园”、“马背传奇”、“千古马颂”五个故事。精彩的演出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热情追捧。
《千古马颂》是我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丰富的马业资源,打造文化龙头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又一力作。
凭借深厚的马文化积淀、丰富的马业资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盟于年摘得“中国马都”桂冠。而这块“金字招牌”花落锡林郭勒,也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马都核心区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盟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马都核心区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投资7.2亿元,已于年投入使用,并连续成功承办两届中国马术大赛,引领现代马业的新格局已初见端倪。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于年全部建成后,可形成集马术竞技、马文化展示、马匹培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同时还可带动赛马养殖、保健马奶、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打造劳动就业新渠道,探索以赛事为龙头和综合经营、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开发模式。
在中国马都项目建设的带动下,马文化演出、马赛事活动等16条马文化产业链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兴起,也让很多养马的牧民从中受益。锡林浩特市巴音锡勒牧场牧民阿布日嘎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驯马有方,他的马成为《千古马颂》里的“演员”,更让他高兴的是,前两天,外地爱马者看中了他驯好的马,以比市场价高2万元的价格买走四匹马。“以前就是养马而养马,现在可不一样了,我把马驯好后,一匹马多卖好几万。”阿布日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对记者说。
围绕“中国马都”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盟倾力打造马竞技之都、马文化旅游之都、马繁育之都、马交易之都、马产品生产之都,对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设进行提档升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和旅游很好的融合,文化产业才有更广阔的前景。我盟围绕马业发展和马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建设马文化景区、开发专项旅游产品等,将旅游业与马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动以“马”为核心的旅游业。年以来全盟举办各类大型马文化主题活动50多项,其中“骑着马儿过草原”旅游主题活动、匹蒙古马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暨阿吉乃大赛、中国·锡林郭勒国际马术耐力赛、全国马术绕桶邀请赛、中国马术大会等一系列马文化主题活动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全盟每年以旗县市(区)、苏木和嘎查为单位举办的草原那达慕和以景区、“牧人之家”为单位供游客欣赏的草原赛马活动有多场次。
在旅游景区建设上做足马文化文章,相继建设了锡林郭勒铁骑赛马场、镶黄旗蒙古马文化博物馆、多伦县蒙古马具博物馆、太仆寺旗京畿国际会员狩猎场、太仆寺皇家御马苑、正镶白旗千马部落、东乌珠穆沁旗乃林高勒牧马部落等马文化传承基地等以马文化为主题的景区20余家,其中以“皇家御马文化”为主题的太仆寺皇家御马苑旅游区,被列为中国马业协会太仆寺阳光马业发展基地,是中国第一家运动马培训基地,年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
同时,深入挖掘以“马”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形成了以马头琴、马鞍、马镫等为代表系列手工艺品,以马奶为代表的特色食品,包括马奶清酒、酸马奶片等特色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也为牧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目前,全盟每年用于旅游休闲骑乘和马术运动的马匹上千匹,各类马术运动专业性团体20余个,与旅游相关的马业就业人员近万人,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5万余人。据了解,养马户通过马匹交易、参加赛马比赛、制作加工马奶(策格)制品、为游客提供骑乘服务等,每户每年平均可增加收入4万元左右。
随着马文化的弘扬、马产业的发展带动,广大牧民的养马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年开始,全盟的马匹数量开始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到15.1万匹。绿色草原万马奔腾,马经济蔚然成风,点燃经济新一轮增长极。
记者:巴雅尔图摄影:托日贝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