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智芳(中)和黄芳(左)合影留念
“2月24日,湖北省的天气已经很暖和了,上班的路上已经能看到玉兰花初绽的景象,还有黄澄澄的油菜花,与我们刚到湖北时候冷冷清清的感觉很不同。”关智芳喜欢天文学,一直把防护服比作“宇航服”。她说,“那天气温有些高,‘宇航服’保暖效果也是俱佳。进入隔离病区工作了一会,就感觉汗水已经在流淌,我的护目镜也变成了白色,也出现恶心的现象,生怕自己吐在口罩里,浪费防护服。这时,一位操着本地口音的人走过来,问候过我后就扶着我到一边休息,之后就转身离开去打扫卫生了,我很奇怪,这人是谁?”后来得知,她的名字叫黄芳,也曾经是一名护士,年10月辞去了工作,做志愿者工作。疫情暴发后,她向义工联、医院医院申请做义工。渐渐的,关智芳同黄芳越来越熟悉。“3月初的一天,我为隔离病房的患者分发午餐,40床的阿姨有点特殊,诊断有精神障碍。今天她情绪不太好,不愿意吃饭,还把饭直接扔在地上。我使出浑身解数安抚她,几句学会不久的京山方言说的坑坑巴巴,效果不佳,便赶快请来黄芳,她用方言沟通。我拿了一份新的饭,配合着喂饭。一会儿功夫阿姨吃完了饭,又高兴得像个孩子,我把阿姨病房打扫干净准备离开时,那位阿姨竟然为我和黄芳唱起歌来……“黄芳的一句话让关智芳至今记忆犹新,“我是从事护理专业近二十年的人,在国家和家乡遇到这样的危难时,我没有理由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飞行员再遇“家乡人”张析哲带领的医疗队队员与老飞行员合影留念
拿出手机,相册里的照片勾起了张析哲的回忆,让他最难忘的是与他合影的“外地老乡”。张析哲回忆,“3月10日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去查房,在呼吸二病区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39床的一位老人,一听我的口音,就激动地问我是不是赤峰人?我惊讶地反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老人笑着回答:“因为我20年前去内蒙古做了五年的飞行员,内蒙古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看到内蒙古的医疗队员就特别的亲切。”老人接着说:“内蒙古的医疗队员对我们每一个患者真的都像家人一样,照顾的无微不至。虽然看不到你们的脸庞和微笑,但是我透过你们温柔的眼神和细致的语言,能感受到你们的关爱。等我好起来,我一定要回内蒙古大草原去看望你们,看望我的恩人们。”如今已经70岁的飞行员,见到第二故乡的家乡人,心里既欢喜又踏实。老人说起往事,眼睛已经噙满了泪水,他举起了颤抖的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张析哲对老人说,“您年轻的时候在内蒙古守护我们,现在您生病了,轮到我们来守护您,我们是战友,更是亲人。”做好热干面等你来吃图雅与阿姨合影
“这位67岁的阿姨,刚入院时是病危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后来在我们精心治疗下,已经脱氧气了。这张照片是我们撤离前,阿姨强烈要求跟我拍张合影。”从武汉返回内蒙古的医院的医生,她指着照片讲述着她在一线的故事。她说,“阿姨没有